學會拒絕,以“和而不同”構建健康人際關系——記好孩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大課
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通過與同伴交往尋求自我認同,獲得歸屬感,對友誼的渴望與重視容易使得他們不懂得拒絕,失去自我,甚至影響身心健康,給學習和生活帶來困擾。因此,學會拒絕顯得至關重要。為了讓孩子們學會在差異中共融,在分歧中尋求平衡,在拒絕中找到“和而不同”,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,樹立健康的交往模式,2024年6月1日,我校心理輔導張老師開展了一堂以“學會拒絕,以‘和而不同’構建健康人際關系”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課。
張老師首先通過“我需要什么樣的友誼?”這一問題導入課程,隨后播放了視頻《I wanna be your friend》。孩子們看到主角為了得到朋友的認可,不斷調整自己的狀態,最后因為過度的自我傷害導致了不可挽回的結局。通過視頻,孩子們突然意識到交朋友時一味地迎合,很容易失去自我。張老師趁熱打鐵,引出了本節課的主題與朋友相處不盲從、不附和、不迎合,要學會藝術地拒絕。
緊接著,張老師首先讓孩子們理解“和而不同”的內涵,讓孩子們明白在人與人的相處中,既應當尊重他人的需求與愿望,同時也要堅守個人的界限與原則,清晰界定個人的能力范圍與心理舒適區,避免過度犧牲自我導致的疲憊與不滿。然后通過“如何在拒絕中實踐‘和而不同’案例”,給孩子們傳授了“拒絕寶典”的精髓。
為了讓孩子們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,張老師還組織開展了小組活動,讓孩子們進行情景演練。孩子們十分投入,討論熱烈、記錄認真、配合默契。在分享環節,孩子們先介紹自己的“拒絕寶典”,再展示準備好的“實戰演練”。有的小組行動果敢,拒絕直接。有的小組則三思而后行,先表達自己的感受,再說明具體的理由,有條理的拒絕。還有的小組另辟蹊徑,拒絕之后給出了更好的替代方案。臺上展示的小組進行得如火如荼,臺下觀察的小組頻頻點頭贊賞,有的還在筆記本上記下有用的方法。
最后,張老師進行了點評與總結:當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,要學會藝術地拒絕。首先要真誠表達對他人的尊重與理解,表明你對對方請求的重視;其次要明確而溫和地說明理由,清楚地表達拒絕的原因,同時保持語氣的柔和與正面;再次要提出替代方案和建議,即便不能直接滿足對方,也可以嘗試提出其他可能的幫助方式;最后要保持開放與友好的態度,即便拒絕,也要表達未來合作的可能性。
學會拒絕,并非冷漠或自私,而是一種成熟與負責任的表現。學會適時且恰當地拒絕,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,也是維護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技能。如何在拒絕時體現“和而不同”的智慧,如何在保護自我與尊重他人之間找到平衡點,使每一次拒絕都成為加深理解、增進互信的橋梁,讓每一次說“不”都成為促進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契機,能夠讓我們的人際交往更加健康、高效,是我們共同探索的課題。
![]() |
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