尋找支點•撬動可能——好孩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課紀實
尋找支點|撬動可能
在數字浪潮席卷之下,短視頻與電子游戲構筑起龐大的虛擬樂園,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蜷縮在算法編織的“信息繭房”里,用指尖滑動換取即時滿足的刺激,逐漸褪去對現實世界的色彩感知,開始出現“現實失焦癥”——對生活觸感變得遲鈍,對未來圖景失去想象,在虛擬與現實的夾縫中陷入迷航。
為了幫助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找到“抓手”,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樂趣,找回自我掌控感與現實感,我校心理輔導趙老師開展了一堂以“尋找支點·撬動可能”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,引導學生思考:在虛實交織的時代,什么才是撬動真實人生的支點?
1 支點診斷
課程以阿基米德“給我一個支點,我能撬動地球”的宣言破題。隨著孩子們的討論與分享,思維碰撞中,理想的支點逐漸清晰:它應是既能承接情緒重力,又能激發成長張力的存在。通過“支點診斷”互動環節,孩子們提煉出三大核心要素——可持續的情緒滋養、可拓展的成長空間、可觸摸的自我蛻變。這種認知,將支點定位為連接當下與未來的戰略錨點。
2 三維構建
趙老師隨即舉例展開三維構建法:在橫向維度,通過“興趣”幫助發掘潛在可能;在縱向維度,設計“階梯計劃”破除行動障礙;在時空維度,運用“未來畫像”建立短期行為與長期愿景的聯結。當有學生自嘲是“興趣荒漠”時,趙老師用“支點魔方”比喻,揭示每個切面分別對應不同維度,“任何切面皆可成為支點”的深意。
3 支點藍圖
孩子們深受啟發,紛紛開始描繪自己的“支點藍圖”。有的表示要繼續把自己堅持了很多年的樂器、體育項目學下去;有的要嘗試著完成自己的文學創作;還有的希望自己可以結合最新的科技,嘗試自學編程……最令人動容的是幾位沉默寡言的孩子,想用鏡頭捕捉那些被忽視的生活微光。
課程尾聲,趙老師留下發人深省的結語:“支點撬動的不只是興趣,更是突破認知邊界的勇氣。當我們學會在虛擬世界中借力而非沉溺,那些被數字迷霧遮蔽的生命力,終將在現實土壤里破土成林。”
陽光透過窗欞,將學生們手中的“支點藍圖”染成暖金色。或許教育的詩意正在于此:不是填鴨式灌輸答案,而是幫助每個年輕的心靈找到屬于自己的支點,讓那些被數字迷霧遮蔽的星光,重新在現實世界的天幕上璀璨生輝。
![]() |
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