笑著尊重與被尊重 ——記好孩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課
在校園生活中,玩笑雖是日常互動的調味劑,但不恰當的玩笑卻可能成為傷害他人的“隱形利刃”。為引導學生關注這一細節(jié),幫助他們掌握化解人際危機的智慧,構建和諧友愛的校園環(huán)境,2025年5月17日,我校心理輔導張老師打破常規(guī),以“動畫沉浸+法律科普”的創(chuàng)新模式,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別具一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課——“笑著尊重與被尊重”。
課堂一開始,當海綿寶寶魔性的笑聲在教室響起,以為要播放搞笑視頻的孩子們,卻在觀看“松鼠笑話”的經典橋段后陷入沉思。“如果這樣的玩笑發(fā)生在你身上,你會作何感受?”張老師拋出這一提問,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激起層層思考的漣漪。隨后,張老師結合動畫片內容,循循善誘地向孩子們講解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,性格底色、成長經歷、文化背景各不相同,對玩笑的承受力自然千差萬別,提醒同學們莫讓“我以為”成為傷害他人的借口。
緊接著,張老師巧妙融入法律知識,進一步深化同學們對“玩笑有界限”的認知。通過生動案例,同學們深刻認識到:在網絡社交群造謠同學私生活可能觸犯誹謗罪;未經允許公開朋友聊天記錄屬于侵犯隱私權的行為;甚至一句看似隨意的“小心我找人揍你”玩笑話,都可能觸碰法律紅線。這些法律知識的科普,讓大家意識到:玩笑從不是百無禁忌的娛樂,不當言行背后藏著法律風險。
為幫助同學們精準把握開玩笑的尺度,掌握應對不恰當玩笑的有效方法,張老師以“被笑者——旁觀者——玩笑者”的社交框架組織討論。在熱烈的交流中,大家總結出實用策略:作為被笑者,遭遇越界玩笑時,既無需極端對抗,也不應一味隱忍,可嘗試用幽默化解、轉移焦點,或遵循“先禮后兵”原則——先友好溝通表達自身感受與訴求,若溝通無果,再向師長尋求幫助;作為旁觀者,可運用“三步干預法”,即及時“熄火”停止起哄,果斷“筑墻”制止不當行為,積極“架橋”促成道歉和解;而作為玩笑者,一旦意識到傷害他人,必須主動承擔責任,學會換位思考,及時察覺對方情緒變化,用真誠道歉和實際行動彌補傷害。
分享學習感悟
課程尾聲,張老師讓同學們通過“課堂宣言”或“反思日記”分享學習感悟。有的同學現場演繹“高情商化解術”,充分展現出主動溝通、靈活應對的能力;有的同學則在反思日記中真誠剖析自我,深刻反思過往捉弄他人的不當行為。他們在日記中寫道:“以己度人不可取,將心比心才是真”,并立下誓言,今后要始終踐行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處世之道,以尊重和善意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。
這堂別出心裁的心理健康教育課,不僅教會學生把握玩笑尺度,讓他們對玩笑與尊重有了全新的認識,更為構建溫暖友善的校園人際關系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![]() |
|
![]() |